繼上篇嶺南特色食品類別、風味特征及風味形成機理(一)后,本文又介紹了廣式臘肉和米香型白酒的嶺南特色食品,具體介紹如下文:
♦♦♦ 廣式臘肉 ♦♦♦
?特色品牌:皇上皇臘肉
?廣式臘肉形態風味特征:
廣式臘肉以臘腩條最聞名,是以豬的肋條肉為原料經腌制、烘烤而成,具有選料嚴格、制作精細、色澤金黃、條形整齊、芬芳醇厚、甘香爽口等特點。
廣式臘肉色澤金黃,條頭均勻,不帶碎骨,肥膘透明,肉身干燥,肉質鮮美可口,有臘制香味。廣式臘肉與湖南、四川臘肉不同,廣式臘肉沒有煙熏,加糖量較高,食用前需經熟加工,具有酒香、糖香和臘香。
色澤——色澤鮮明,有光澤,色澤金黃。
組織狀態——肉質干爽,結實致密,堅韌而有彈性,條形整齊。
氣味——具有嶺南地區傳統食品的醇香、濃厚等特有風味。
?廣式臘肉感官與風味化合物:
由表1可知,己酸乙酯、乙醇、乙酸戊酯和己酸甲酯四種成分是廣式臘肉的主要揮發物質。

?風味形成機理:
表2 廣式臘肉風味形成機理(簡要匯總)

①醇香:
廣式臘肉制作初期會加入一定量的酒,目的是為了產生特殊風味,并預防臘肉在發酵期間的腐敗變質。廣式臘肉中的醇類化合物主要由脂肪氧化產生,直鏈低級醇一般無風味,但隨碳鏈的增加而產生芳香、植物香和脂肪香等風味。乙醇主要由加工中帶入,由于廣式臘肉加工中需要加入相當高比例的白酒,因此,會在產品中有較濃郁的醇味,這也是醇類物質含量非常高的原因之一。同時脂肪氧化也會產生一定的醇類,這就共同形成了廣式臘肉濃郁的醇香。
②臘香:
臘肉經過加工或貯藏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脂肪不斷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游離脂肪酸還可以與脂肪氧化所產生的醇發生反應生成酯,脂肪酸形成的酯可以賦予肉制品果香甜味的特征,長鏈的脂肪酸所產生的酯則會產生一種具有脂香特征的風味。
乙酮的出現表明臘肉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因為臘肉制品中的脂肪水解主要由內源性脂肪水解酶引起。由于廣式臘肉是非熟肉制品,所以在加工過程中不能使酶失活,就無法避免游離脂肪酸的產生。釋放出的游離脂肪酸,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易進一步氧化降解為低級醛酮等小分子物質。
③酸味:
酸類主要來源于脂肪的水解以及脂肪氧化過程中生成的小分子脂肪酸.酸類對臘肉風味基本無貢獻,且酸類相對含量低,有利于抑制酸價,延長臘肉貯藏期。
♦♦♦ 米香型白酒 ♦♦♦
?特色品牌:九江雙蒸酒
?米香型白酒風味特征:
無色,清亮透明。在香氣上突出了淡雅的蜜甜香氣;在口味上突出了醇甜、甘爽,回味怡暢,味苦,回味不長等特點。
?米香型白酒感官與其風味化合物:
與其他香型的白酒相比,米香型白酒的風味成分種類相對較少,其主體香氣成分為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β-苯乙醇,乳酸乙酯含量大于乙酸乙酯含量,總醇含量大于總酯含量。

由上表得出米香型白酒重要風味成分為己酸乙酯、丁酸乙酯、2-甲基丙酸乙酯、3-甲基丁酸、3-甲基丁醛、丁酸、β-苯乙醇、3-甲基丁醇、二甲基三硫。
?風味形成機理:
表4 米香型白酒風味形成機理(簡要匯總)

①醇甜
(1)醛類
乙醛、乙縮醛是白酒中重要的醛類物質。乙醛是糖酵解的中間代謝產物,也是乙醇和乙酸酯的前提物質,乙醛在酒釀造過程中產生的途徑有:葡萄糖經過糖酵解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丙酮酸脫羧酶的催化下產生乙醛和CO2;乙醇在乙醇脫氫酶Ⅱ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
(2)酯類
目前認為白酒釀造過程中酯類物質的形成途徑有三種:一是微生物利用醇類物質,通過酰基輔酶A合成酶、醇乙酰轉移酶作用產生酯;二是酸類和醇類在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相應的酯;三是酸類和醇類通過單純的化學反應合成酯,這一途徑主要發生在發酵后期以及白酒陳釀過程中。
②苦味:高級醇
研究表明,白酒中的高級醇大部分由釀酒酵母產生。釀酒酵母產生高級醇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氨基酸經過轉氨作用形成α-酮酸,α-酮酸再被還原形成高級醇(埃里希途徑);另一種是糖代謝產生α-酮酸,α-酮酸再被還原形成高級醇(合成代謝途徑)。對應的氨基酸能通過埃里希途徑生成對應的高級醇,如蘇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通過埃里希途徑能夠分別形成正丙醇、異丁醇、異戊醇、β-苯乙醇。
③酸味
有機酸是白酒的主要呈酸物質,大多是在釀酒過程中發酵產生的,分為揮發性有機酸和非揮發性有機酸,前者以乙酸為主,后者以乳酸為主。不同類型的酵母菌在代謝過程中除產生乙醇外,也可以產生多種有機酸,但白酒中大部分酸類物質主要由細菌產生。如醋酸菌能將乙醇氧化生產乙酸;乳酸菌同型發酵產乳酸,異型發酵除生成乳酸,還能產生乙酸;丁酸菌產生丁酸;己酸菌產生己酸。